在“寸土寸金”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这样的大手笔展现了“老朋友”强生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本届进博会上,强生展示了来自旗下医疗科技、制药、消费者健康三大业务的近200款创新产品,包括40款全球首秀、中国首秀产品,“含金量”十足。
更多空间,不仅让全球医疗创新趋势和前沿解决方案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在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看来,还象征着更多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将受益于进博会强大的平台效应,走向全球。
“一个更加开放、创新的中国市场,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宋为群表示,强生长期扎根中国、服务中国大众健康的决心从未改变且越发坚定。
中国是关键增长动力
1985年,强生公司旗下制药业务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在第一届进博会举办的这年,宋为群成为强生历史上首位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主席。高度本土化团队的优势和责任,让强生全球管理层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更加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市场对强生来讲,是关键的增长动力,强生未来100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将源于它在中国的成功。”宋为群说。
进博会充分见证了强生与中国的深度融合以及强生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在相关利好政策支持下,强生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产品和医疗解决方案在中国加速落地和推广,并借助本土化生产等方式,以合理的价格覆盖广大中国病患和家庭。
首届进博会后,强生研发的全程三维可视、磁电双定位电生理手术完成了在中国医院的首次应用。第二届进博会后,中国内地首例Catalys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成功完成。第四届进博会上,强生在美国市场外首次展示Monarch数字化手术平台,是全球首台经支气管诊疗肺癌的数字化手术平台,为中国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今年,强生新一代爱惜康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在中国上市,填补了中国目前在含三氯生涂层抗菌缝线产品生产领域的空白。
目前,强生制药业务的32个产品中,已有26个被纳入中国的国家医保目录中,覆盖了肿瘤学、免疫学、神经学、肺动脉高压以及传染病学等中国医疗需求最迫切的治疗领域。
洞悉到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展商变成投资商,强生在华投资大手笔连连。2019年,强生在苏州已有的骨科工厂基础上,加码1.8亿美元新建爱惜康新工厂,这是强生首次将全球尖端微创手术及开放性手术器材的生产技术引入中国。2021年,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在苏州成立客户物流新仓库,通过定制化的物流和客户服务方案,加速向中国市场交付本土创新及本土制造的医疗产品。今年6月,强生医疗科技旗下在华全资子公司——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投资1.5亿元升级扩产,2025年投产后,整体产能预计提升140%,每年服务超过100万名患者。
借力中国推动公司全球创新
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看来,“美瞳”就是彩色平光隐形眼镜的另一种称呼,它由强生安视优创造,是强生强大创造力的象征。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掌舵人”,宋为群深知中国蕴藏着澎湃的创造力。正是在他的力推下,强生开创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先河——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创新引擎”,这意味着,在研发领域,中国就是强生在全球的战略腹地。
在中国,强生不再满足于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痛点、难点寻找“中国方案”,更希望借力中国在数字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公司的全球创新。
“数字科技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数据,美国有3亿多人口,中国有14亿多人口,数据量越大,数字医疗产品得到的训练就越多,优化、迭代的速度也就更快。”宋为群表示,这是中国领先全球的优势之一。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强生中国旗下各业务板块正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在全球市场获得高度认可。
此外,中国在创新人才上的优势也令全球瞩目。如今,中国成为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在强生三大业务板块都拥有本土研发部门或团队的国家,约700名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供职于强生中国。
2019年6月27日,强生在亚太地区首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创新孵化器“JLABS@上海”在张江科技园正式投入使用。第三届进博会后,它成为首家获得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孵化器启动至今,已有72家初创公司入驻,3家公司实现IPO。他们在肺癌、心脑健康等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通过强生和进博会的平台,走向世界。
对孵化企业,强生十分大度,即使他们可能选择和强生的竞争对手合作。“当前的科技创新,很少是由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机构来完成。强生相信,多元合作是创新发展必经的过程。”宋为群说,这种开放、包容且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对中国和强生是双赢。
“强生不仅见证、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深深获益于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全行业创新生态体系的发展,对中国和强生而言,都将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宋为群相信,中国这个强生“全球创新引擎”将发出更多令全球瞩目的“轰鸣”。